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地市巡禮
本報記 史萬森 董凡超
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開展以來,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加強黨的領導,完善體制機制,全盟社會大局持續穩定。
“四級書記”抓統籌
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開展伊始,興安盟委便將這項工作確定為“一把手”工程,四級書記擔任本級領導小組組長,盟委書記抓頂層設計,旗縣市委書記抓任務落實,蘇木鄉鎮(街道)書記抓具體盯辦,嘎查村和社區書記抓服務反饋,一大批難點堵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。
在落實問責機制方面,興安盟委政法委編印《興安盟市域社會治理指揮手冊》并組織實施,盟委組織部制定量化評分標準和考評獎懲辦法。對平安建設重點工作實行一票否決。圍繞三年工作任務,制定“三張分解圖”“兩張進度表”,將64個責任部門219項具體任務做圖表化清單式分解,定人、定責、定時、定效。
“靶向攻堅”破瓶頸
興安盟委將試點工作納入“十四五”規劃和年度重點工作,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、階段性考評和平安滿意度評估等配套驗收新機制,形成齊抓共管格局。
在機構設置上,成立副處級市域社會治理中心,6個旗縣市分別批設正科級機構,實現實體化運轉。破解各自為戰難題。將市域中心與其他六大中心進行深度融合,14家單位常駐,5家單位輪駐,做到群眾需求“有地說、有人管、有回應”。
“基層組織”增活力
試點開展以來,興安盟大力推動基層管理體制改革,開發了“黨群連心橋”服務群眾軟件,與社會治理平臺互通互聯,強化基層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,盟旗兩級下放行政權力事項531項。整合黨建、綜治、公安、城管等網格,建立網格黨小組,優化設置村、社區原有黨小組2740個,2.7萬名在職黨員到所在社區報到,直接參與所在社區綜合治理。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的工作覆蓋率實現100%。
在創新基層黨建治理模式方面,興安盟推行網格長和黨小組組長“一肩挑”、“網格員+樓棟長+單元長”的“一員兩長”治理模式,啟動網格員“訪萬家”專項行動,通過“公示牌”“暖心貼”“直幫代”等便民服務舉措,把貼心服務送到群眾家里。截至目前,共收集群眾訴求38749條,辦結率91.2%,為群眾直辦、幫辦、代辦服務事項10萬余件次,98%的群眾訴求在社區得到解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