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騙與學歷無關,被騙與職業無關,同樣的詐騙手段,既可以讓小學生上當,也可以讓擁有博士學位的大學教師被騙。
說的直接一點,在防騙這件事上,過于自信的大博士,與不懂反詐知識的小學生,是可以劃等號的。
沈陽某高校教師(博士)在快手上買了一條褲子,4月1日上午,她接到了一個境外來電(00870743***)。
0087開頭的是國際海事衛星通信服務號段,這位博士認識幾個海外朋友很正常,但是,什么樣的朋友會用海事衛星打電話呢?
如果她能夠“人間清醒”一般的對這種境外陌生電話大膽質疑,可能就沒今天這條新聞素材了。
電話那端的騙子A自稱是快手客服,先是詢問她是否購買過褲子,還報出了準確的訂單號。如此一來,這位老師便相信了對方的身份。對方繼續忽悠說:“由于平臺工作人員操作失誤,將您設置成代理商,每月您要繳納代理費790元”。
多么熟悉的配方,小編依稀記得3年前就發布過這類防騙提示。

老師一聽急了,變代理商可不行??!你們犯錯憑什么要我來買單???必須給我取消!客服說,取消代理沒問題,但需要銀行部門介入辦理。
于是,第二個境外電話又打進來了,這回顯示的歸屬地為美國(00180089******),騙子B出現了,老師相信電話的另一端,是國內某銀行工作人員(連這都能相信……)。
“工作人員”說,辦理取消代理業務,需要把自己所有銀行賬戶內的錢,集中到一個賬戶中,再將錢從自己的A賬戶,轉到B賬戶,再轉到C賬戶,然后轉到這個賬戶(騙子向她提供了一個銀行賬戶)。
老師被這種無厘頭操作弄得暈頭轉向,將自己的11.3萬存款轉給了騙子B。
騙子B看到這么好騙,就開始換劇本繼續下刀子。這回的話術是:驗證信譽賬戶。方式很“簡單”,要求老師在微粒貸上最大額度貸款,然后繼續向指定賬戶轉款。
老師按照對方要指示,貸款98000元,轉眼就匯了過去,騙子B說:“驗證信譽賬戶”的額度不夠,需要繼續轉款,于是,老師又在某銀行APP借款30000元,轉給對方指定的賬戶內。
就在騙子B指示老師繼續借款(貸款)時,家人發現了異常,“及時”制止,但此時,這位老師已經被騙24萬元。
老師報警后,民警對她進行詢問時,問到兩個扎心的問題:
你下載過國家反詐中心APP嗎?
沒下過;
你有沒有接受過反詐宣傳?
接受過!
這種自相矛盾的回答,出現在很多詢問筆錄上。
多數人確實看過宣傳中的各種詐騙案例,包括這位“接受過反詐宣傳”的老師。
但是,發生在別人身上時是故事,發生在自己身上時,那就是事故。
這所學校的老師被騙如此之慘,學生們的防騙能力如何呢?
據統計,3月開學以來,這所學校共有7名學生被騙,總金額為3.2萬元。
由于疫情原因,高校始終處于“鐵桶式”封閉狀態,公安機關充分考慮防疫與防騙的形勢,多次組織線上防騙直播活動,高校如果能夠對師生的財產安全給予重視,組織師生利用線上教學認真收看,結果一定會大不一樣。